8小时,没出城。
1公里,开了一个半小时。
凌晨堵在高速上 ,停车熄火睡觉 。
收费站成了“停车场”。
……
刚刚结束的2025年春运,据监测数据,2月3日 ,全国高速公路高峰时段拥堵里程高达12902.9公里。还有媒体报道称,某一线城市春节期间严重拥堵持续3小时以上 。
车的喇叭声,人的路怒声 ,莫名的焦躁感,有关高速公路堵车的事件,是人们的谈资 ,也是历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点之一。
今年3月,两会开幕。
全国人大代表张强提出“高速公路年度免费额度”,为每辆车设置固定里程的年度免费额度 ,例如每年可享受5000公里的免费通行(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),并延长免费通行的时间窗口,将节假日最后一天24时的免费截止时间延后至次日6时 。
考虑到部分车主由于家庭或工作原因无法在节假日出行,张强建议 ,给每辆符合条件的小型载客车辆,每年享受固定免费额度(如10天),车主可自主选择在全年任意时间使用 ,包括非节假日。
消息一出,引发热议,一众纠结在能否落地的种种问题上。
如技术层面 。中国车辆基数庞大 ,ETC覆盖率究竟几何,车载芯片与AI图像识别联动何以完善。
如公平层面。因自驾频率高低不同,可能出现某群体实际享受的隐性补贴远超其他 ,这种缺乏差异化制度设计,是不是加剧了福利倒挂 。
更深入地讨论进入到了作弊层面,如何防止一辆车套用多台设备共享额度。进而有人提出出售额度 ,把福利直接兑现。可以想象,激起多大的浪。
全国人大代表张强的两会提案,登上热搜/图源:微博截图
我们不妨回到这个话题的节点——2012年,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 。
自这一政策实施以来 ,每年春节、国庆等四大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累计天数达24天。这24天成了公众出行成本的一个减压阀,也是公众出行的助推力,一路路演出潮汐式拥堵。
而今“年度免费额度 ”建议的本质 ,是一场重新定义公共资源分配规则的改革,是一个有关稀缺资源如何分配的经典经济议题 。
我们一旦要讨论,总是绕不开一个英国人 ,他叫亚瑟·塞西尔·庇古。
庇古是最早讨论拥堵问题的经济学家。一百多年前,他假设,从甲到乙有A 、B两条路可以走 。A宽敞 ,速度快。B崎岖,行驶慢。置身现实,大多数司机必然会选择A ,但结果就必然导致了拥堵 。
这就是,个体只考虑自己节省时间,想办法降低了私人成本,但最终需求远超供给 ,导致别人的时间飙升,社会的整体成本上升。
也就是说,私人净边际产品与社会净边际产品产生了背离。庇古指出 ,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管制,通过税收的办法,减少高速公路的拥堵 。
这就是后来被称为“福利经济学之父”的庇古 ,提出的“庇古税”。该理论也广泛地适用于那些具有“负外部性 ”的领域,如企业发展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。
几年后,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就庇古理论 ,进行了质疑,或者说是补充。这个人就是教出了好几个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弗兰克·奈特 。
随意地让人们上路,公路的价值就会受到贬损 ,奈特认同这一观点。但奈特认为,庇古忽略了竞争条件下最基本的特征——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权,对于生产来说具有切实的意义。如果有排他性的产权,堵车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。
简单点说 ,如果道路有个主人,那么这个主人就会善用这条公路。他能知道,让多少人上路 ,才能发挥公路最大的经济价值——无外乎,谁出钱多,谁使用。
理论很完美 ,但即使是全球关于道路问题的讨论,后来延伸到了科斯的“产权界定”理论,解决拥堵问题的核心思路仍是在价格机制上面 。全球各国遵循“谁使用谁支付”原则 ,中国亦不例外。
翻阅中国高速公路上市企业的年度财报,整体而言,是入不敷出的。2024年 ,除了沪宁高速(日均收入超1000万元)、广深高速(日均收入近800万元)两条公路,可谓算得上一点小惊喜外,收支缺口在2023年仍为6000亿元以上 。
这是因为过去修路的成本高,哪怕现在赚了钱 ,约80%的支出也用于还本付息了。以2021年度为例。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显示,全国收费公路支出总额12909.3亿元 。其中,偿还债务本金7164.8亿元 ,偿还债务利息3426.8亿元,养护支出739.1亿元,占比分别为55.5%、26.5% ,合起来占总支出比例的82%。
2012年~2021年全国收费公路收入与支出图表/图源:交通运输部官网
从这个角度而言,高速公路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花钱提供的“私用品 ”(private goods),而不属于普遍认为的“公共品”(public goods)。
在经济学中 ,公共品有严格定义,它是一种既非排他性又非竞争性的商品,由一个人使用既不会妨碍其他人使用 ,也不会降低其他人的可使用性。高速公路具有非排他性,即难以禁止他人使用;但存在竞争性,也就是车流量饱和时,新增车辆会降低他人的通行效率 。
因此 ,高速免费就有可能导致“公地的悲剧”。所以,当年免费政策出台的时候,还未执行就引发争论。
值得注意的是 ,每当提及免费,就有人拿德国高速公路的例子说事 。
去过德国的人就能发现,这个国家的高速公路上看不到收费站。但事实上 ,德国公路收费的方式,并不是靠收过路费,而是让使用者支付其他的税 ,以间接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和维护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德国的油价,超过6成,是矿物税 、累加的增值税、环境税等税款 。
也有人会问 ,不免费,穷人怎么办?
但问题是,如果免费了,谁最应该使用这条道路?如果免过路费是帮穷人减少支出的方法 ,那么以此类推,就应当免学费、免房费……但若真的要帮助穷人,不是帮助他们处处省钱 ,而是帮助他们致富。按照经济学家薛兆丰的观点,穷人拿到钱,自然知道用在哪里对他最好。
回过头来看 ,在2012年推出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,核心是想以此解决通行效率的问题 。当时调研发现,每逢节假日 ,高速公路收费站就成了一个拥堵的痛点,而不是为了给点免费福利 、让利于民。
今天,新的建议再次将拥堵问题推上台面 ,它提醒着,我们需要就其效率提升与价格信号,进行再校准。
造成节假日高速公路拥堵缓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解决之法需要科学计算 。短期看 ,或可以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,蹚出一条路。长期而言,唯有将高速问题纳入系统性改革 ,才能避免政策沦为零和游戏。
在公共服务领域,没有绝对的免费,只有更合理的成本共担。新的呼吁 ,表面上看是打破了“非节假日出行者无法受益 ”的旧规则,但真的能通过调整免费通行的政策,在根本上解决节假日的拥堵吗?
“免费不免费 ,我的假期就那么几天 。”不过是那些埋头苦干的打工人一声感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