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M官网

深圳要“赢”,杭州想“发”(2025年03月04日)

XM

近一两个月来,因为DeepSeek、宇树科技乃至所谓“杭州六小龙 ”爆火出圈 ,互联网上也产生了一波讨论。杭州一时风头无两,有人便提问,这些公司为什么没出在深圳 。

反方辩友当然也得接上话茬 ,“杭州六小龙”也说明不了什么,深圳这种体量的公司多的是,比它们大的都所在多有。

深圳和杭州 ,是京沪之外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 ,也是中国大型民营企业最多的两个城市。深圳和杭州还有若干组较大体量的“CP企业”,譬如腾讯和阿里,比亚迪和吉利 ,更让人自然而然地把两个城市放在一起比较 。

站在今天的视角,许多人会觉得两座城市高度相似,但其实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,就能发现深圳和杭州,乃至它们背后的广东和浙江,发展路径完全不同。这种路径差异 ,决定了两地在产业结构 、财富结构、社会氛围上的显著区别。

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的发展,源于对外开放 。

1980年,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,最初开发蛇口和罗湖两个片区 。深圳最初的定位非常明确,就是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,划出与其他地区(通过“特区管理线 ”)形成一定物理隔离的一个圈 ,作为市场经济和对外经贸合作的试验田。

一方面 ,深圳是亚洲“四小龙”尤其是香港制造产能向内地转移的第一目的地,外资的进入也使得深圳成为当时中国绝对的高收入地区。

另一方面,深圳经济特区的地位 ,以及它和香港市场、世界市场的天然联系,使得中央和地方各类国有企业纷纷到深圳设置分支机构 、窗口公司 。这些主体的薪酬待遇也远远这些国有企业的本体。

深圳经济“冷启动”,是由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完成的。最早的一批到深圳打拼的人 ,并不是商人,而是在外企、国企淘金的“打工人 ” 。

深圳最早的一批民营企业的创始人,很多都在国有企业干过。任正非去深圳 ,是去招商局的南油公司;王传福去深圳,是去管有色总院和包钢合资的比格电池公司。在当时,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工程师主导 ,能够到驻深国企工作的都算是工程师精英 。从八九十年代开始,深圳的创业者群体,就有非常显著的工程师色彩 ,这是深圳创业者的鲜明特色。

深圳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,最初的制造业结构是比较多元的,电子、服装 、快消,什么都做。但是 ,随着深圳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和生产成本的上升,大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迁离了深圳,深圳逐渐成为电子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城市 。

深圳已经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第一(也就是世界第一) ,而深圳的电子工业和新能源汽车(本质上也是消费电子)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七成,这一比重也是大城市之冠。深圳市值最大的工业公司,如比亚迪 、工业富联、立讯精密、迈瑞医疗 、中兴通讯、汇川电子等 ,都属于泛电子产业(含医疗电气设备、新能源汽车),这还没算华为 、大疆这些没上市的公司。深圳“全球消费电子之都 ”的地位毋庸置疑,它拥有全球最完整高效的消费电子供应链 。

其实 ,严格来说,消费电子和互联网是两个行业 。因为腾讯在深圳,人们很容易高估互联网行业在深圳的影响力。其实腾讯和阿里很不一样 ,阿里系最核心的业务淘宝天猫、阿里云和蚂蚁高度集中在杭州 ,但腾讯核心的媒体和娱乐业务在北京,微信在广州,游戏、网络文学业务很多分布在成都和上海。所以腾讯员工在深圳的比例本来就没那么高 。

而且腾讯起家的业务是两方平台(而不是阿里的三方平台) ,这种“我做你用”的产品形态天然不需要大量的外部机构。杭州有大量公司从事和阿里 、蚂蚁相关或者类似的业务,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就业生态,深圳就比较少。我们经常听说 ,谁为了做电商,做直播或者做短视频搬到杭州,没有听说谁为了做微信公众号或者视频号要搬到深圳广州去的 。

要之 ,深圳高科技产业由消费电子产业主导,自然成为消费电子创业的首选。杭州人汪滔要跑到深圳去创立大疆,如果要讲必然性的话 ,那就是深圳消费电子供应链更强。

电子工业发展到今天,已经是毫无疑问的“百工之首” 。从改革开放之初,消费电子就承载着中国产业升级的使命 ,而到最近这些年中美竞争加剧 ,消费电子更成为了“科技战 ”前沿,“粤海街道”一夜间就在网络上获得巨大关注。

所以,深圳企业要“赢”。华为的得名 ,源自“中华有为 ” 。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,发的广告主题是——“在一起,才是中国汽车”。华为和比亚迪都要“赢” ,要为中国而“赢 ”。

说完了深圳,我们再来看杭州 。

浙江没有像广东一样率先开放,杭州也不是特区 。所以浙江和杭州经济的“冷启动” ,不是靠国企,也不是靠外企,而主要依靠民营经济。

回溯深圳四十多年的发展 ,国有企业的布局是有顶层设计的,招引哪些外资企业也是政府意志。深圳成为消费电子之都,整体上是有规划的 ,不过在这里诞生什么样的企业 ,是靠市场上跑出来 。

但杭州的逻辑不一样。杭州有什么产业,主要取决于民营企业自己的选择。在深圳,创业者多多少少都会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国际对标 ,我的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什么位置 。但在杭州乃至浙江,创业者首先会考虑这件事有没有需求,能不能赚钱 ,至于它有没有海外原型,不重要。

深圳的创业者更技术主导,更有理工科色彩 ,而杭州的创业者明显更偏商业和务实。马云、钟睒睒、宋卫平都是文科生,他们都是直接从体制内事业单位下海的,鲁冠球 、李书福更是没怎么上过班 ,一开始就是自主创业 。他们都没有在国有企业待过,也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工程师。

很多年前,骆轶航写过一篇《阿里巴巴的孤独进行时》 ,他分析认为 ,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公司,阿里巴巴没有“硅谷执念”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,技术和产品,不是阿里的牌坊,阿里先定义这是一个什么生意 ,再看这个生意需要什么样的产品,哪些技术能实现它(当然,现在的阿里已经有很大的变化)。

阿里巴巴的使命是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” 。从阿里巴巴国际站 ,到免费的淘宝,再到支付宝的种种实践,阿里探索和尝试了很多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现成范式的业务。

浙江企业并不像深圳企业那样 ,对于在“正面战场”上打赢海外竞争者有那么强烈的渴望。浙江人只是想“发”而已,至于怎么发财,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了 。杭州也一直面临争议 ,时至今日 ,仍然有人认为,相较深圳,杭州的产业不够“硬核 ” 。

当今时代 ,电子工业就是工业的王冠,如果要讲产业“硬核 ”程度的话,当然谁都没有深圳“硬核”。作为一个依靠民营经济自发生长的城市 ,杭州工业就没有像深圳的电子这样的“超级长板”,杭州市值最大的工业企业,有泛电子类的海康威视、恒生电子、大华股份 ,快消类的农夫山泉 、珀莱雅,石化类的荣盛石化,医药类的华东医药等等 ,在行业属性上更均衡。

发展路径的不同,还导致了杭州和深圳的另一重区别 。因为浙江不是国企和外企主导,在改革开放之初没有什么高薪的打工机会 ,所以在浙江 ,财富更多集中在大大小小的老板手中。而深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是高薪的“打工者天堂 ”,又较早地形成了华为 、腾讯等一批成功的大型民营企业,所以深圳的很多财富在高级“打工人”(或者说“金领”)手中。

老板和金领 ,财富水平和理财方式自然是有区别的 。事实上,很多老板赚钱本身靠的也未必是产品和服务,很可能他们第一桶金就是赚的信息差 ,在浙江,这样的老板非常多。而这些老板,正是私募基金的重要出资人。

总体来说 ,一级市场私募基金(PE/VC)市场是机构出资人大于自然人出资人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创投的三大重镇,在管理规模上显著领先第四名的杭州 ,也是因为当地聚集了大量国资和美元 。但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就以自然人出资人为主了,所以老板多的地方,二级市场私募就会更发达 ,华东地区的二级私募相对更加集中。尤其在量化这个领域 ,明汯 、衍复都在上海,幻方在浙江。

我向来觉得,讨论单个企业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某个城市 ,是个伪命题 。因为决定一家企业在哪里创业的因素太多了,大部分的讨论,都是在几个极少数个例里 ,强行找必然性。

相对科学一点的讨论应该是,在什么样的城市,出现某个企业的概率更高。

DeepSeek总部在杭州 ,但相当部分的研发团队在北京,最近圈子里也产生了DS到底是杭州企业还是北京企业的一些议论 。但我的答案很简单,DS是幻方孵化出来的 ,DS的卡是幻方买的,DS这家公司当然是幻方的基因,杭州的基因 。客观地说 ,出一个梁文锋可比找一百多个清北精英程序员难多了。

梁文锋出在杭州的概率 ,是不是比在其他城市更大?

在我看来的确是这样。杭州没有那么强势的产业政策,对包括量化在内的各行业的包容度是比较高的 。第二,杭州本身是民营经济发达、老板比较多的城市 ,所以能做得起来量化。其实非要分析DS诞生在杭州的必然性,这两点最重要。杭州的互联网基因、浙大系的创业文化,当然也都是影响因素 ,但没那么大的决定性 。

这里再顺便谈谈杭州的互联网。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,互联网对深圳没那么重要,但反过来 ,互联网对杭州就太重要了。在互联网产业出现之前,杭州一直缺少吸引高端人才的抓手,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杭州的人才储备 ,但深圳的人才原始积累不是靠互联网完成的 。第二,阿里的“三方模式 ”带来了庞大的行业生态,所以杭州互联网就业的规模和体量要大得多。

所以 ,相较深圳 ,杭州更容易成为偏互联网公司的创业首选地。

现在一些观察者笼统地比较不同城市的“数字经济企业”和“独角兽企业”,但其实看深圳和杭州这些企业的名单,就能看出两个城市产业比较优势的不同 。深圳的新兴创业公司还是更偏消费电子 ,杭州还是更偏互联网一些,所以讨论什么公司为什么出在A地没有出在B地,很大程度上就是“张飞打岳飞 ”。

当然 ,消费电子硬件和互联网/软件归根结底同属TMT领域,两个行业也正在走向高度融合。深圳也会有互联网创业,而杭州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在持续进步 ,宇树 、云深处、强脑、Rokid,这些都的确都是做消费电子的 。深圳和杭州在产业上的可比性,未来会越来越强 。

但即使在将来 ,杭州和深圳,也不会有太大的正面竞争。

央企是中央放下来的,外企是政府招进来的 ,民企是土里长出来的。顶层设计 、政府意志对于国企、外企的影响比较大 ,但一家创业企业能不能长成“参天大树”,政府能起的作用往往非常有限 。优质民营企业其实并不好抢,在你这的 ,就是你的,不在你这里的,也很难是你的。

杭州和深圳 ,都是创新创业比较繁荣的地区,政府能力和营商环境也都不错。对创业公司来说,在任意一个城市扎根 ,都是不错的选择 。游戏科学母公司在深圳,团队在杭州,去年围绕游戏科学是哪里的公司 ,网上也打了好多口水仗,其实没必要,这个案例本身就证明了这两个城市在今天中国创业市场上的地位。

因为杭州和深圳都很好 ,今天中国创业市场的主要矛盾 ,根本不是杭州和深圳互相挖对方的企业,而是别的地方留不住自己的好苗子,别人干着干着 ,自己跑杭州或者深圳去了。

现在真正压力大的,是本土企业不那么强的城市 。杭州不需要去挖腾讯、比亚迪和大疆,深圳也不需要去挖阿里 、吉利和DS ,这两个城市很大程度上可以“井水不犯河水”。但很多别的城市面临更大的招商压力,需要产能,需要纳税 ,需要就业,好几个城市为抢大厂的分公司,为抢比亚迪、吉利的生产线打破头 ,那才是中国城市竞争更常见的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