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12月底 ,北京海淀北,全市第四座大悦城开门迎宾,不想却因为里面引入了唐狮 、森马、意尔康等品牌 ,在社交场上引发了一场论战。
有人认为,这都已经是过去式的县城品牌,“不配 ” 。有网友则说:难道北京每个商场都要卖奢侈品。一个小小的商场招商背后 ,其实关乎着人们当下正在变化的消费观,也关乎着商业经济背后到底有没有在走好的预期。
一、大悦城的招商,让网友议论纷纷
“这都是我读高中时的品牌了 。”一个周六下午,当我来到北五环外的大悦城时 ,一对情侣路过唐狮专门店门口时这样交流着。
唐狮之外,在海淀大悦城的二楼,还引进了森马 、意尔康等80后有记忆的品牌。唐狮店里的冬衣 ,正在“买一送一”,也就是打5折,5-600元能买两件;森马店里也在做三件冬衣7折等活动 。
它们一度都是80后的青春 ,但在最近十年,它们的品牌感有点老化,经营上也多缺乏亮点 ,很多都沦为县城街边的专卖店了。
不只休闲层,其它层的一些招商布局,也有令网友疑惑的地方。
在汽车展厅 ,蔚小理没见到,只有一个市场销量排名第十的岚图。在餐饮领域,京城时下最火的四季民福烤鸭没来,来的是比较性价比的大鸭梨 。3C领域 ,华硕等品牌也赫然在列。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,还塞满了套圈儿、穿戴甲、或者家电限时店等临时简易装修的体验型消费。
图 | 现场套圈
据大悦城披露,此次招商共引进了280多个品牌 ,其中2成为首店,招商率达到了98.5% 。从数据上看,还是不错的。
但在社交场上 ,有一些网友从招商专业角度发言,冠以《不思进取的大悦城》 、《大悦城招商不行,县城品牌都来了》等分享。
在《不思进取的大悦城》中 ,博主写道:我是一个特别爱逛商场的人,我每层逛了一遍,满眼都是我以为在一线城市淘汰的品牌 ,和假装有调性的土嗨品牌,感谢大悦城给了他们回到北京的机会 。
在博主的眼里,他眼中的招商优等生代表,是把接地气接到位的北京合生汇等。
不过就是这些贴文 ,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不少争论。有网友就认为,“对于绝大多数人,有餐饮和电影就够了 。 ”
“我觉得招一些便宜牌子挺明智的。如果商场都是大牌子 ,一件T恤899甚至上千可能就不会有人在线下买了,而是回家后网上比价。”
一个商场招商背后,其实折射着不同群体的不同思考维度 。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:
1. “海淀无法时尚派”。北京海淀区其实是一个平均收入较高的地区 ,这里互联网总部云集、各种科技企业扎堆。2023年人均GDP破5万美元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但由于本地商业基础设施比不上朝阳,以及这里以码农、教师 、学生等群体为主,他们在穿衣打扮上 ,一直被认为并不那么讲究,给人留下了“不如朝阳商务区时尚 ”的感觉 。
当一些网友看到唐狮、森马、意尔康等比较偏古早味的牌子时,就会产生一种疑问:海淀可能真的无法时尚。
2. 务实派。高收入不代表高消费力 。尤其在北京这种高成本城市 ,很多人虽然月薪数万,但背负着高额房贷 、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,不一定就能有很多的余钱用来消费。况且这两年大环境遇到挑战,民众节约意识愈发强烈。
3. 专业派 。认为大悦城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品牌搭配 ,来服务区域消费。按照大悦城官宣,海淀大悦城所在的区域,足有30万居住人群 ,加上40万工作人群,企业总数2.8万余家,这匹配得上一座三线城市的城区人口规模。“并不一定就要用贵的品牌 ,而是可以有其它更多选择” 。
二、或许有苦难言
大悦城属于中粮系,身世灿烂,背后高人宁高宁(山东滨州出身)有“大悦城之父”之称 ,他另一个商业作品是华润万象城。大悦城的名字,据传就是由他所起,来源于 《论语·子路》中的“近者悦 ,远者来”。
2007年12月28日,第一家大悦城落户北京西单 。宁高宁选址这里,说要在北京最好的地段开最好的商场。
在公开资料中,西单大悦城坐拥若干“京城之最 ” ,它有世界跨度最长的飞天梯;有长江以北最大的数码影院——首都电影院,13个影厅可同时容纳1800位观众;有北京最大的化妆品超市。
开业之后,西单大悦城当年就盈利 ,创造了业界之最。如今业界的一些营销观点,早在17年前就被宁高宁想到了 。
比如主打年轻,大悦城把18-35 岁新兴中产阶级作为自己的核心用户 ,希望成为“青年引力场”;品牌调性上,注重打造“年轻、 时尚 、潮流、品位”的观感;营销上注重常常在店内搞线下活动,打造青年文化地标;经营上 ,大悦城多数都是重资产,也有专门出售自己经营know-how的轻资产。现在,大悦城全国共开了21家。
按照道理说 ,大悦城谈不上是高端商场,但年轻时尚,应该是它的卖点 。
其实就海淀大悦城的招商,客观来说 ,并不算一无是处。影院有了博纳、超市有了盒马 、快时尚有了Gap、优衣库、无印良品,甚至还有溜冰场,场地面积比东三环国贸商城的似乎还要大。
图 | 大悦城冰场
用一句话来总结:该有的都有了 ,确实能方便本区域的民众一站式购物和生活 。
但它也确实不是一个地标性的商场,顶多是一个区域性生活中心。从海淀大悦城的选址来看,相比较于北京市区 ,确实“偏远 ”,它承载着“区域城市改造”的任务。
北京海淀区曾于2020年1月发布了一项通知——《“马上清(青)西”地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(2020年—2022年)》 。
所谓的“马上清西 ”地区,指的就是海淀大悦城周边的几个街道。4年前的《通知》指出 ,该地区人口密集 、交通拥堵、城市功能缺失、环境品质不高,“大城市病”现象非常严重。
“地处城乡结合部,现存大量低效土地空间 ,既是城市‘伤疤’,又是城市发展机遇 。随着人口增长和企业聚集,地区教育、医疗 、文化、体育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现象日益凸显,需下大力气进行弥补。”
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 ,如今普通市民在海淀大悦城附近看到的 、体感到的、肉眼对招商有疑问的,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。而对于做生意的精明人来说,自然就会多多衡量了。
一位熟悉商业招商的业内人士分析 ,不是每个商业地产旗下的每一家店,它的调性、招商都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。
比如海淀大悦城,虽然位于海淀 ,但并不位于四环海淀核心区,而是海淀北边,属于正在开发的地方 ,整个商业气氛还并不成熟。“这样的区位,需要慢慢养店。 ”
考虑到时下大环境,虽然整体消费在渐渐回暖 ,但大的挑战仍然在 。具体到一些品牌店,它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的拓店积极性。
“与其开一家店亏一家,不如控制好拓店指标,寻找真正优质的商业地产入驻。”
这一点从优衣库 、Zara在2024年纷纷调整店铺就可略见一斑 。这些品牌并不是只关店 ,更准确的说法是调整——关掉不赚钱的,同时选择地段好的再开店。
对于一个巨无霸商场来说,难免会有招不满的角落 ,这时就会找到一些临时店用来填角落。
客观来说,海淀大悦城的招商一定是个变化的过程,会随着区域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,来灵活调整 。今年能看到唐狮,不代表明年继续能看到。当然不代表它就一定不适合这里。
三、比起单纯招商,更重要是营造体验
提起商场 ,舆论场上常弥漫着一股悲伤的论调 。诸如现代人不逛商场了,即便逛也会线上下单,越来越多的百货店关门了。
但有时体感并不一定和真实对得上。或许更确切的词汇是:分化。
比如北京的SKP连续几年蝉联全球店王 。2024年销售额还未出炉 ,但2023年仍然卖了265亿人民币,每天进账7200万。它象征着中国富裕人群的购买力,仍然是在的。
又比如行业面上,新商场还是在继续开 。
2024 年 1-6 月全国新开业商业项目数量 131 个(不含专业市场、家居商场 、酒店及写字楼、京东MALL ,商业建筑面积≥2万平方米), 同比上涨约4.8%,新增商业建筑面积约1054万平方米。
重点商圈的租金还是在涨的 ,虽然不多。
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年上半年中国商业地产租金指数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4年上半年,重点商业街及商圈(购物中心)租金实现小幅上涨 ,部分核心商圈优质商场客流保持增长态势,销售额亦有所提升 。
其中,由100个典型购物中心算出的“百大购物中心”商铺平均租金为27.17 元/平米/天 ,环比涨幅为0.25%。这个日租金和2019年日租金水平差不多。
所以整个商业环境在局部区域,有在慢慢改善 。海淀大悦城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开店,某种程度上并非“逆势 ” ,而是在“乘势”。
当然挑战也确实是有的。
就一些民众实感而言,海淀大悦城当然满足了本地居民从“啥都没有”到“周末至少有个地儿可逛”的基本需求,但它整个运营模式,更像是过去商场、Mall的一种批量化复刻 ,新意略有不足 。
现在在社交媒体上,有很多行走世界的商业观察人士,正源源不断带来各地的商业新探索。
比如离中国最近的日本 ,线下商业并未被电商打倒,反而业态还在不断推陈出新,吸引各层次的人逛街。有这样几处探索 ,是博主和网友们探讨比较多的。
小空间玩出多彩感,也就是合理利用空间,提高使用效率 ,将人气 、买气聚拢起来,同时在视觉上呈现一种万花筒、博览会的感觉,而不是将气氛分散 。
有观察人士将这种做法 ,称为把商业动线“小巷化 ”,辅之于氛围灯、各种立面招牌、注重广告审美,以此激发顾客的探索欲。
有的商场建立在改造后的街区之上,会注意把以前区域的老熟客店铺 ,重新请进商场,保持与当地人的连结。
有的商场会重视对土特产的现代化改造,将土特产变得时髦 。它对应的是商业同质化世界之外 ,对个性化消费的探索。
回归到大悦城,哪怕北京人气旺盛的合生汇,最热闹的区域永远是餐饮美食街。相反其它地方 ,店员们似乎只能望着从门口匆匆而过的顾客 。
就算把唐狮换成CUCCI又如何。现代商业如果只考虑符不符合周围人群的消费力,似乎有点无聊,还要考虑体验 、快乐、来店是否能感到幸福 ,才是重要的。
这样一想,大悦城招来的自助棋牌、自助台球室,虽然所谓的“面子”不大 ,但招得不错,就是还不够 。
图 | 自助棋牌